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iufengfangshu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iufengfangshu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iufengfangshu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jiufengfangshui.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米乐体育网站-米乐足球网页版-米乐官网直播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快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米乐体育网站    发布时间:2024-12-23 00:05:16
下一条:

摘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实现这一

产品介绍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化了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定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绘制了新蓝图,设计了新路径。

  2024年1月初发布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主要部署了以下重点任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意见》阐释了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美丽中国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福建、江西、山西等省份已编制出台了本地区美丽省份建设规划,广东、上海、河北、安徽、湖南、湖北、重庆等地也在积极地推进省级美丽建设规划或意见编制出台,杭州、温州、深圳、烟台等一批城市已经发布市级美丽建设规划。此外,我国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开展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不同层级和形式多样的美丽实践,因地制宜、梯次和可持续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着力打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营造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生动画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15部分,60项重要改革内容,300多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其中第五方面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决定》第12部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所以,《决定》必将对美丽中国建设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

  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为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仍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制度关乎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其次,制度建设牵动面宽,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一直调整、巩固、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9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八项重点制度,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2015年1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指出,自2018年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审计涉及的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做审计评价,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显然,离任审计制度在倒逼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

  为给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可参照的样板,党中央在东、中、西部分别设立了福建、江西、贵州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实验,重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模式,以积累经验,增添绿色发展动能,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河北塞罕坝林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美丽中国建设树立表率。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就显著,从2013年到2022年,PM2.5浓度下降了57%,实现十连降。中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顶级规模、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全球第一位。

  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ECO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把这种压力概括为“三个没有根本改变”,也就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另外,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非常明显差距。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中等发达国家的PM2.5浓度基本在20—25微克/立方米,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PM2.5浓度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的第四阶段目标值10微克/立方米。这些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或已经达峰,或已进入下降区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已从大气、水、土壤等常规污染治理转向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更看重保障人体与生态系统健康。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体系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到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ECO服务功能慢慢地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第二,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三,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途径,可以概括为“四全方针”:第一,全领域转型,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科学技术创新,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创新活力;第二,全方位提升,坚持要素统筹和城乡融合,一体开展“美丽系列”建设工作,重点推进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中国新画卷;第三,全地域建设,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展现大美西部壮美风貌、亮丽东北辽阔风光、美丽中部锦绣山河、和谐东部秀美风韵,塑造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建设板块;第四,全社会行动,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行为自觉,鼓励园区、企业、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开展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我们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以上;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再减少;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除国家重点项目外,不再新增围填海。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年,大陆自然岸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同时,我们要吸取盲目开发的惨痛教训。在古代,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曾出现西域三十六国。然而,因历史时期的过度开发,这些古城早已烟消云散。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方面转型新机制,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碳排放包括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人为过程,一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是由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比如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碳排放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也就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界排放的二氧化碳很少。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于化石燃料利用。我国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是100亿吨,人均碳排放是全球中等水准的1.6倍。这说明我们的祖国能源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扩大森林面积。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大致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则留存于大气中。在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ECO完成。留存于大气中的46%,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大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逐步实现碳中和目标。第一步为“控碳阶段”,争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0亿吨之内;第二步为“减碳阶段”,争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第三步为“低碳阶段”,争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第四步为“中和阶段”,力争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

  我们要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在我国货物运输行业中,公路运输占据主导地位。对于远距离的资源调配来说,航运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低于公路运输。我国开凿运河的历史悠远长久,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沟通南北经济发展的京杭大运河。近年来,京杭大运河开通了内河航运,包括内河货运和观光旅游,产生良好效益。目前,全国很多省份都在大力开凿运河,比如河南为开凿运河投资1400多亿,广西投资680亿元建设平陆运河,江西斥资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节能,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提升重点用水行业、产品用水效率,积极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健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质增效行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废旧风机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快递纸箱塑料包装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原材料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全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全方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35年,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世界上普遍把节能视为比开发更为优先的能源来源,是继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之外的“第五能源”。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占到世界的22%,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1.5%。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中等水准,每年就可以少用一半的能源,从而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PM2.5的排放。

  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替代工程。大家往往忽略挥发性有机物的存在,其实家里装修用的涂料以及印染的窗帘上都会形成可挥发的有机物,对人体构成一定危害。

  要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深化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到2027年,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各地级及以上城市力争达标;到2035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实现空气常新、蓝天常在。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推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保护治理,优化调整水功能区划及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基本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督管理体系。推行重点行业企业污水治理与排放水平绩效分级。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因地制宜开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并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到2027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83%左右,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要齐头并进。土壤受到污染后,一旦下雨,污染物就会渗透到地下,浅层地下水就会受到污染。要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严防新增污染,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一定效果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国控点位Ⅰ—Ⅳ类水比例达到80%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加强固态废料综合治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塑料污染。深化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工作,严防各种各样的形式固态废料走私和变相进口。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以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为重点加强尾矿库污染治理。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态废料产生强度显而易见地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一定效果管控。

  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全国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强化统一监管。严格对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监管,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查处各类生态破坏事件,坚决杜绝生态修复中的。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到2035年,国家公园体系基本建成,ECO格局更稳定,展现美丽山川勃勃生机。

  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山的保育要靠林,树的生长要靠土,有了土才能涵养水。到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塞罕坝就是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在清代的时候,塞罕坝是著名的木兰围场,之后因为过度开垦,由林草茂盛变成了“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从1962年以来,经过一代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昔日的沙漠瀚海变成了苍茫林海。

  我国南北跨度大,从热带到温带,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导致生物的多样性。我们要格外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尤其是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动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继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措施落实。全方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海洋生态保护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领域。珊瑚礁中的生物多样性远超过一般海水中的鱼类,但是全球已经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珊瑚礁,我国珊瑚礁减少了80%,剩下20%中一半以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我们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关注度。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等领域协作,健全国家生态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应对管理体系,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形成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强化国家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作用,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全方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推动核安全高质量发展。

  加强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环境风险检测、识别、评价和监测。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督管理预警防控体系。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加强进境动植物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

  以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为例,轮船的压舱水中可能带有一些不适宜中国生存繁衍的物种。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下,疯狂生长,笼罩整片水域,破坏当地的水土环境。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强化监测预测预警和影响风险评估。持续提升农业、健康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气候韧性,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完善国家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责任体系,完善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以及管辖海域、边境地区等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实施一批环境应急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完整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环境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环境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

  要发挥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完善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示范区,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在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策略中坚持共抓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深化长三角地区共保联治和一体化制度创新,高水平建设美丽长三角。

  要注重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化城际、城乡生态共保环境共治。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大中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推动中小城市和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促进环境公共服务能力与人口、经济规模相适应。开展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

  要建设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农膜分类处置,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强化系统治理。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挖掘中华优良历史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充分的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新疆的坎儿井、河南的商丘古城,都是我国在生态领域的生动实践。

  要提倡绿色消费理念,让绿色节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制度,促进绿色发展。

  我们要构建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同时,我们要在财经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出台绿色财政支持政策。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支持能源结构低碳化、移动源清洁化、重点行业绿色化、工业园区循环化转型等。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气候治理体系。深化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治理、核安全等领域国际合作。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快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加强统筹协调、调度评估和监督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应当结合地方实际及时制定配套文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衔接,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协调推进、相互带动,强化对美丽中国建设重大工程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支持。

  强化宣传推广。持续深化习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实践推广和国际传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成效考核。开展美丽中国监测评价,实施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研究建立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办法,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考核工作由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现场丨极越夏一平内部会:先给北京800名员工缴纳社保,CFO仍拒绝接电线

  媒体曝去年外卖员人均收入6803元,遭网友反驳:别信这种数据!3500元才比较真实

  乌被曝曾向叙反对派提供无人机及操作员 俄总统叙利亚问题特使:确有乌情报人员在叙

  刚刚!澳洲官宣新绿卡!不要语言、年龄、无职业限制!今天已开放,全家可一起移民!只有一个要求...

  广东湛江一茶餐厅用不同学历标价菜品:“小学”13元,“一本”26元,“院士”32元

新闻资讯